小时候,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,怎么盼都盼不到长大。步入中年后,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快,仿佛昨日还在憧憬未来的模样,今天却已站在岁月的门槛上回望。
历经三十多载春秋,岁月馈赠了我太多太多。总想写点什么,但是每每提笔,又不知从何落笔。那些沉淀在心底的往事,如同散落在玉盘的大珠小珠,颗颗璀璨珍贵,但总难以串珠成链。岁月厚我,我却辜负了它的深情。
当时间的指针再次悄然指向新年的起点,心中再次涌动起无限感慨和期许。我想着,乘此机会,让时光再次慢下来,好好沉淀一下自己,顺便重新收拾一下那些过往的时光。
这次,就从故乡说起吧。
我生在陕北的一个小村庄。那里的山不高,却连绵起伏,像极了老祖宗的脊背。家里有十余亩地,基本都在山上。虽然贫瘠,但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,不仅能满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,还能略有结余,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。每次随父母上山干活,我总喜欢跑在最高的山头,看蓬勃的日出,远眺十万大山。有时也会冥想:山的那头是什么?一定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吧,那里或许有青石板铺成的路,穿上我的小皮鞋,走在上面就会咯噔咯噔作响……
我渴望外面的世界,我又深爱这里的山山水水、人和事。每每困顿之时,总会怀念起与伙伴们在山梁间欢快的奔跑,追逐落日的余晖时光;总难忘,躺在地头间,看云卷云舒,听风在耳边低语。那里是自由的、欢快的,就连风仿佛都是甜的。
我也喜欢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、拉家常。特别是在无聊的漫长冬日里,忙碌了一年的人们,早早就吃了饭,聚集在村头,围坐在某一人家的门道上,沐浴着暖暖的阳光,啦东家、扯西家,谈一年的收获,诉岁月的艰难,讲关于战争、饥荒、变迁以及外面的故事。大家手里都不闲着,妇女们一般会纳鞋底、织毛衣,老汉们则会吧嗒着传了几辈的旱烟锅,青壮的男人们往往会坐在里屋的炕头喝酒、打牌。孩子们一般是待不住的,总会在院子里捉迷藏或打闹嬉戏,玩累了,会依偎在奶奶或妈妈的怀里,掏耳朵、听故事……祥和的村庄,会在牛羊的叫声中,烟雾的升腾里,声声呼儿唤女中,慢慢归于平静,结束一天。
最怀念的还要属妈妈的味道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童年,食材很少,白面、山野(土豆)以及各种谷物就是陕北农村人的主要食粮。为了满足我们几个姊妹兄弟的味蕾,妈妈总是想法设法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各种美食。特别是把山野利用到了极致。泥不溜秋的山野,在妈妈的妙手下,有时会变成山野丸子,有时会是黑愣愣,更惊喜的是还能被制作为凉粉。那些简单的食物,在现在平常人的眼里也许不算什么,路边摊位就卖几块钱,但是至今,仍是我心中最深的念想。特别是到了酷暑难耐的夏天,舌尖上的记忆便会悄然苏醒,就想吃妈妈做的那碗酸爽顺滑的凉粉。让念念不忘的还有那锅碗瓢盆的碰撞声、滋滋作响的炒菜声、手拉风箱的呼呼声和土灶中那炉红彤彤的木材火。大概,这就是妈妈的味道或家的味道吧。
在这日复一日的日子里,我也慢慢长大成人。
如今,我已远离了那个小村庄,走过了许多地方,见识了更多美丽的风景,但那些有关童年和故乡的记忆是任何风景都无法比拟的。因为,那片厚重黄土地,见证了父母的辛勤劳作,生活的不易。也承载着我无数的欢笑,烙印了我对未来的憧憬与对家乡的深情。更让我懂得了珍惜与感恩,赋予了我坚韧和顽强。
岁月清浅,却足以沉淀下最真挚的情感。新的一年,就让我用笔下的文字对过往岁月和故乡深深的致敬吧。(马志强)